當前位置:新聞 -> 行業動態 -> 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互聯網+醫療” 促進智慧醫療發展
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互聯網+醫療” 促進智慧醫療發展
時間:2020-08-31 09:25:14  作者:Annie  來源:醫療電子
疫情發生以來,健康碼、線上診療、紅外測溫儀等逐漸被大眾熟知,它們共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智慧醫療”。此外,近年興起的網上掛號、APP端化驗單、電子病歷、導診機器人等無一不是醫療的智慧化。


  智慧醫療英文簡稱WITMED,是最近興起的專有醫療名詞,通過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 
  疫情發生以來,健康碼、線上診療、紅外測溫儀等逐漸被大眾熟知,它們共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智慧醫療”。此外,近年興起的網上掛號、APP端化驗單、電子病歷、導診機器人等無一不是醫療的智慧化。
  然而,這些新技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普及。許多基層醫療機構、體檢中心、養老機構依舊采取排隊領號、手寫處方、紙質病歷等傳統服務模式;即便是建立了患者電子病歷庫的醫院,彼此間也沒有互通數據,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島”。因此在多數患者眼中,“智慧醫療”只是不接地氣的抽象事物。
  2014年阿里健康成立后,騰訊、百度、京東、美團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互聯網+醫療”,由此推動了智慧醫療第一階段的發展。第二階段是“AI+醫療”。
  問題在于,巨頭們的互聯網醫療布局集中在醫院系統,對區域衛生系統和家庭健康系統的覆蓋明顯不足。
  以布局最為全面的阿里為例,其互聯網醫療產品矩陣中,僅健康科普、問診掛號、醫藥B2C等診前服務或輔助診療服務能夠觸及區域衛生系統和家庭健康系統。而在醫院系統方面,阿里則布局了互聯網醫院、智慧醫院、省市級互聯網醫院平臺、醫生培訓、電子處方流轉平臺諸多產品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側重醫院系統”布局,其實是在撬動醫生資源,以傳統“醫帶患”模式獲取用戶,從而進入醫藥流通和院外服務領域。這一布局,對醫院乃至政府撬動力度有限,因此互聯網巨頭提供的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診前和輔助診療環節,大量患者資源封閉在傳統醫療體系內,難以被觸及。
  此外,還有大量患者“小病小災”選擇“就近看病”,進入了區域衛生系統和家庭健康系統。醫院、區域、家庭“三大系統”內患者都難以觸及,這就導致了互聯網醫療用戶滲透率并不高:2020年5月互聯網醫療活躍用戶達4135萬人,同比漲幅高達38%,但全網滲透率僅為4%。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廣大患者認為智慧醫療“不接地氣”。
  不僅是互聯網巨頭,當下整個醫療服務供給也基本集中在綜合類醫院,與“分級診療”改革導向嚴重背離。
  分級診療強調,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
  2015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77億人次,其中三級醫院、二級醫院、一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人次占比分別為19%、15%、3%和56%;而到了2018年,總診療人次增長到83.1億人次,上述占比分別變為21%、15%、3%和53%。
  分級診療“徒有其形,未得其實”,三級醫院仍人滿為患,基層醫院則門可羅雀。推動患者流量下沉,必須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對渠道,必定可以為普羅大眾帶來更切實的智慧醫療服務。
  再生醫學網相信,在未來幾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更加深入應用,智慧醫療也將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渥ⅲ簣D片源自網絡。)
關鍵字:互聯網醫療
反饋
新聞首頁通欄3
版權所有2012-2019 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網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11013684號-2
中国农村真实BBwBBwBBw,粗大紫红猛烈的贯穿h,粗 大 长 爽 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