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勃林格殷格翰首屆共話精神(Conversations In Psychiatry,CIP)科學交流會在上海舉辦。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于欣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李凌江教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徐一峰教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李華芳教授擔任大會主席。CIP旨在為患者打造整體解決方案的前沿學術交流平臺,為廣大精神疾病患者謀福祉。與會專家圍繞疾病負擔與現狀、精神分裂癥治療進展、藥物精準研發以及數字化診療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討論,并首次提出"Mental Health 2.0"概念,倡導以患者為中心,以精準精神醫學研發理念為驅動,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包括藥物治療、數字化診療以及患教支持的整體解決方案。
勃林格殷格翰首屆共話精神科學交流會啟動儀式
精神障礙,近五分之一中國人的"痛"
精神障礙作為我國精神衛生法的一種定義概念,其背后是精神分裂癥、焦慮癥、強迫癥、抑郁癥、雙相障礙、進食障礙和酒精藥物使用障礙等疾病。2019年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人精神障礙(不含老年期癡呆)終生患病率為16.57%,意味著在中國近五分之一成年人患有不同精神障礙,且任何年齡均可發病[1]。除了精神患者自身面臨的各種障礙以外,其照料者同樣面臨來自生理、心理和經濟上的多重壓力。更令人唏噓的是,并不是每一種精神障礙都有對應的有效治療手段。
以
精神分裂癥為例,我國精神分裂癥患者高達780萬[2]。精神分裂癥多起病于青壯年,國內統計資料表明多數患者發病年齡在16-35歲之間[3],此時正是患者學習、工作和社交的關鍵時期。認知障礙是精神分裂癥的核心癥狀之一,約85%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4],但是卻極易被人們所忽略。
精神分裂癥相關認知障礙(CIAS)出現早,長期持續存在,貫穿疾病全程。它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影響患者的就業和社交功能[5],[6]。研究發現,記憶缺陷和記憶未來意圖的能力差、注意力下降、執行能力低等都與患者服藥依從性有關[7],[8],它是精神分裂癥臨床轉歸的關鍵[9],[10]。
目前尚無任何藥物獲批用于治療CIAS,因此該疾病領域存在著巨大的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勃林格殷格翰在研產品甘氨酸轉運蛋白-1抑制劑BI 425809基于II期試驗的結果積極,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11]以及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審中心(CDE)批準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12],目前正在進行全球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中國同步參與[13],有望為CIAS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看見需求,攜手共創Mental Health 2.0
在本次會議上,眾專家深度剖析了中國精神障礙疾病現狀及其負擔,詳細解讀了CIAS治療進展,同時探討并展望精準醫學和數字化療法在精神障礙疾病領域的應用。該疾病領域是勃林格殷格翰研發管線重點布局的領域之一,依托精準精神醫學研發理念,通過靶向與核心癥狀相關的大腦通路,探索同一個化合物在不同疾病的療效和安全性,這是勃林格殷格翰在精神疾病方向的前沿探索,也是勃林格殷格翰"Mental Health 2.0"的基石。未來希望攜手多方呼吁公眾、患者及醫藥行業內人士關注精神衛生健康,共創一個全新的精神衛生健康管理體系,造福廣大患者及家庭。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徐一峰教授談道:"我們總是用憐憫、排斥和不可理解的目光看待精神障礙患者,但卻忽視了他們也在這樣的目光中走向社會的邊緣與底層。作為一名精神衛生工作者,我的第一要義就是為精神障礙患者帶來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幫助他們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回歸正常。近年來,在國家政策、醫藥企業以及臨床工作者的多方努力下,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了BI 425809這樣創新藥物的誕生,也看到更多的學術資源和社會力量關注這個精神疾病領域,CIP是一個很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希望這個平臺可以給中國的精神衛生領域帶來更多前言學術信息,并將這些學術成果惠及到更多中國精神障礙患者。"
勃林格殷格翰中國醫學和研發負責人張維博士表示:"勃林格殷格翰是一家以創新藥物研發為驅動的制藥公司,更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看見患者的需求,并全力以赴地解決,是我們一直以來發展的動力。BI 425809作為中樞神經管線的創新藥物,為飽受病困的精神分裂患者帶來全新的希望,此外,在精準精神醫學的探索將可能對整個精神疾病領域的治療理念和臨床現狀帶來徹底的變革。未來,我們將不斷推動‘Mental Health 2.0'這一理念的落地實踐,打造屬于中國的精神衛生診療生態圈,惠及中國精神障礙患者。"
[1]Huang Y,Wang Y U,Wang H,et al.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The Lancet Psychiatry,2019,6(3):211-224.
[2]賈福軍,侯彩蘭.帕利哌酮緩釋片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探討[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0,43(003):180-182.
[3]陳麗萍,陳曉崗.晚發精神分裂癥的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3(02):32-34.
[4]Mosio?ek A,et al.BMC Psychiatry 2016;16:37.
[5]耿文博,劉少文,張強.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9(3):392-395.
[6]Tan BL.Aust Occup Ther J.2009 Aug;56(4):220-228.
[7]趙靖平,施慎遜主編.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5.
[8]陳兵,周永玲,朱曉丹,等.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2,49(1):4.2022,49(01):35-37.
[9]王雪,周郁秋,劉東瑋,等.中國全科醫學,2021,24(32):4121-4125.
[10]Zanelli J,et al.Am J Psychiatry.2019 Oct 1;176(10):811-819.
[11]勃林格殷格翰用于精神分裂癥認知障礙在研新療法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EB/OL].[2021-05-27].https://www.boehringer-ingelheim.cn
[12]勃林格殷格翰精神分裂癥相關認知障礙在研新藥獲CDE突破性療法認定[EB/OL].[2021-06-29].https://www.boehringer-ingelheim.cn
[13]國內首個用于精神分裂癥認知障礙新療法III期臨床試驗獲批[EB/OL].[2021-04-08].https://www.boehringer-ingelhei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