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各類型機器人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出,并在各個行業領域大放光彩。從醫學領域來看,無論是小如膠囊的納米機器人,還是肉械同體的混合生物機器人,都昭示著醫學治療即將邁入新紀元,或將徹底顛覆人類對于醫學治療手段的傳統認知。
再生醫學網獲悉,近日,來自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與西北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出了一款可實現遠程控制的厘米級生物機器人。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機器人》雜志上。
在研發過程中,為了實現
生物機器人的遠程靈活控制,研究人員摒棄了笨重的電池和系繩線,使用接收線圈來獲取電能,并提供穩定的輸出電壓來為微型發光二極管供電。
研究人員可以向電子機器人發送無線信號,促使LED光源發出脈沖。LED刺激光敏工程肌肉收縮,移動聚合物腿,使機器“行走”。同時,微型發光二極管非常有針對性,可以激活肌肉的特定部分,使兩足機器人轉向所需的方向。
伊利諾伊大學生物工程教授、格蘭杰工程學院院長拉希德·巴希爾(Rashid Bashir)率領研究團隊率先開發了這款小型生物機器人,并得到了來自西北大學的約翰·羅杰斯教授的傾力支持。
據悉,這款混合型電子機器人首次將軟材料、活肌肉和微電子技術結合在一起,依靠一種由生長在柔軟的
3D打印聚合物骨架上的老鼠肌肉組織驅動,而不是傳統的機械傳動。
據巴希爾介紹,電子傳感器或生物神經元的集成將使電子機器人能夠感知和響應環境中的毒素、疾病的生物標記和更多可能性。因此,該款機器人問世之后,有望為醫療保健的臨床應用帶來革新,例如原位活檢和分析,微創手術,甚至人體內的癌癥檢測等等。
近年來,醫學科技迎來“爆炸式”發展,各種新興醫療技術紛紛問世,增加了疾病治療的手段,并顯著提升了治療效果,令人為之雀躍。對此,
再生醫學網表示,該項研究成果的問世恰好佐證了這一觀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該款混合生物機器人將徹底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