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密克戎來襲,各地感染人數激增,醫療機構接診壓力也與日俱增。為避免發生醫療擠兌,各地醫療機構在籌集抗疫醫療物資的同時,也必須貫徹落實
醫療分診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夠將寶貴的急診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群,才能真正實現疫情防控平穩過渡。
再生醫學網獲悉,近日,國家有關部門印發了
《以醫聯體為載體做好新冠肺炎分級診療工作方案的通知》。
《通知》要求,按照“健康監測、分類管理、上下聯動、有效救治”的原則,以地級市、縣為單位,按照分區包片原則,規劃覆蓋轄區內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網格,每個網格內組建1個醫聯體(包括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實現發熱等新冠相關癥狀患者的基層首診、有序轉診。
分級原則
無癥狀/輕型:居家隔離+口服藥治療+健康狀況監測;
普通型:轉診至醫聯體對應的亞定點醫院;
重型/危重型/血液透析:轉診至醫聯體對應的定點醫院,危重型收治于ICU病房,重型收治于亞ICU病房,需血液透析的收治于普通病房;
以基礎疾病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轉診至醫聯體牽頭醫院或與其協作的三級醫院;
如此一來,實則對各級醫療機構的新冠肺炎處置能力和承接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為此,針對各級醫療機構科室建設、救治設備與物資儲備等方面,通知做出了對應規定。
《通知》指出:
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具備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均要設置發熱診室(門診),發熱診室要有具備執業醫師資格人員,完善消毒、檢查檢驗、應急搶救等相應設備和藥品配置,具備預檢、分診、篩查功能。
提高醫聯體牽頭醫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能力,加快推進ICU病房、緩沖病房、可轉換ICU床位建設。
要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支持作用,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發熱診室(門診)遠程醫療全覆蓋,加強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門診電子病歷互聯互通,推動有序雙向轉診等等
我國醫療資源總量雖較為豐富,但也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特別是對于廣袤的鄉鎮農村地區而言,其醫療資源更為匱乏,難以在短時間內滿足感染患者的救治需求。對此,
再生醫學網表示,國家有關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通過政策制定來解決各地醫療資源差異過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