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醫療服務體系里,村醫這一角色雖然存在感不強,但其價值與作用卻不容小覷。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國,我國擁有廣袤的農村以及數億生活在此的農民,該如何滿足農民群體的看病就醫需求,村醫顯然是最理想、最實際的答案。
再生醫學網獲悉,近日,國家衛健委針對
《關于進一步提升鄉村醫生保障的建議》等多則兩會提案做出答復,正面回應了村醫的收入待遇、養老、工作保障等問題。
國家衛健委明確,2022年,中央財政安排24.12億元支持脫貧地區縣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安排685億元支持各地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安排91億元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
近800億元資金下發,有多少能落實到村醫身上?國家衛健委指出,近年來,基本公衛、基藥補助經費連年提升,而且不斷向村醫傾斜,讓村醫補助穩中有增。目前,村醫的收入構成如下:
一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逐年提高。
人均補助標準從2009年的15元增加到2021年的79元,村醫從中獲得的補助經費也隨之提高。
二是基本藥物補助分配繼續向村醫傾斜。
進一步提高村醫收入水平。自2011年起,中央財政每年下達基本藥物制度補助資金91億元。
三是對于村醫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通過一般診療費給予補償。
各地均出臺村衛生室一般診療費標準(多數為5元),河北、天津等地將標準提高至10元。
四是村醫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可以獲取簽約服務費
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五是部分地區對村醫給予專項補貼。
如重慶、貴州、云南按村醫每人每年3600—4800元標準給予崗位補助。
補助多種多樣,能否落實到村是關鍵。國家衛健委在下一步的規劃中,明確了要督促各地將各項補助發放到位,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多渠道提升村醫收入待遇。
國家衛健委點名表揚了部分地區落實提升村醫待遇的措施,如內蒙古、江蘇由鄉鎮衛生院負責考核,考核后通過銀行直接將補助發放到村醫個人賬戶。浙江將村醫納入鄉鎮衛生院統一績效管理,通過“多勞多得,優績優酬”激勵村醫工作積極性。
而云南保山、吉林等地今年也開展村醫待遇補助問題排查整改行動,將近幾年的村醫補助發放到位。
與此同時,國家衛健委再次要求推動分類解決村醫養老待遇,健全完善醫療責任保險等相關保險配套機制,不斷促進村醫隊伍穩定發展。今年,國家衛健委曾就村醫養老問題對人大提案做出回復,要求落實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
村醫作為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網底,為推進農村健康醫療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且寶貴的貢獻,他們的辛勞與付出不應也不該被忽視。對此,
再生醫學網表示,隨著該項政策的推出,相信不僅能夠提高鄉村醫生的待遇,而且能夠加強其榮譽感與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