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語:

        2015年10月5日,北京時間17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倫達爾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這是我國科學教首次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屠呦呦的評語為:“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薄 ?/p>

諾貝爾醫學獎養成記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父親是一位開堂坐診的大夫,因此她自幼耳聞目睹中藥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藥有了深刻印象,這也是她后來探索中藥學的奧秘的根源?!?strong>[閱讀全文]

諾貝爾醫學獎養成記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父親是一位開堂坐診的大夫,因此她自幼耳聞目睹中藥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藥有了深刻印象,這也是她后來探索中藥學的奧秘的根源。
      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詩經 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而根據朱熹的注釋,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蛟S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屠呦呦的一生與這株小草結下不解之緣?
      出身于中藥世家的屠呦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身位大夫的父親影響。那時,每當父親去書房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他旁邊,裝模作樣擺本書看。雖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醫藥方面的書,大多配有插圖,童年的屠呦呦就是在讀圖識中藥的過程中,完成了對中醫藥的啟蒙教育,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屠呦呦愛上了醫學。
[閱讀全文]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1959-1962年,參加了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strong>[閱讀全文]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1956年
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藥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藥學研究;后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藥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藥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藥志》。
1959-1962年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
1967年
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和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了抗藥性惡性瘧疾防治全國協作會議,組織60多家科研單位協力攻關,制定了三年科研規劃,稱為“523任務(523項目)”。
1969年-1992年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疾藥研究任務,屠呦呦任科技組組長,從此開始了與青蒿素的不解之緣。1969年1月開始,歷經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她查閱大量文獻,借鑒了古代用藥的經驗,設計了多種提取的方法,終于在1971年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
1992 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發明出雙氫青蒿素(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閱讀全文]

抗瘧神藥――青蒿素

1969年,各項科研工作都已停頓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現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接到一項特殊任務――參加一個代號為“523”的戰備項目?!?strong>[閱讀全文]

抗瘧神藥――青蒿素
      屠呦呦畢業于北京醫學院藥學系,又有從事中醫藥研究工作的經驗,當時在大多數學術權威都被打倒的情況下,她被委任為組長,負責重點進行中草藥抗瘧疾的研究。
      工作組耗時3個月,從包括各種植物、動物、礦物在內的2000多個方藥中整理出640個,再從中進行100多個樣本的篩選,最終選出的胡椒“雖然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的抑殺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經出現過68%抑制瘧原蟲效果”的青蒿,在復篩中因為結果并不好而被放棄。
      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復習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時,發現其中記述用青蒿抗瘧是通過“絞汁”,而不是傳統中藥“水煎”的方法來用藥的,她由此想到用這種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溫破壞藥物效果”。據此,她改用低沸點溶劑,果然藥效明顯提高。經過反復試驗,最終分離獲得的第191號青蒿中性提取物樣品,顯示對鼠瘧原蟲100%抑制率的令人驚喜的結果”。
...[閱讀全文]

青蒿素復方藥物對惡性瘧疾治愈率達97%

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感染數億人,并導致幾百萬人死亡。上個世紀60年代,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影響嚴重?!?strong>[閱讀全文]

青蒿素復方藥物對惡性瘧疾治愈率達97%
      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感染數億人,并導致幾百萬人死亡。上個世紀60年代,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影響嚴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對腦瘧等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青蒿素類藥物可口服、可通過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劑,使用簡單便捷。但為了防范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的復方療法。
      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英國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的統計顯示,青蒿素復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愈率達到97%。
      僅在贊比亞,由于綜合運用殺蚊措施和青蒿素類藥物療法,2008年瘧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據世衛組織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達到100%,另有5個非洲國家覆蓋率為50%至100%。而在2005年,僅有5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為50%至100%。
...[閱讀全文]

“三無”諾貝爾醫學獎

盡管青蒿素治愈了數以萬計的病人,但屠呦呦的個人努力并沒有充分得到世人認可,尤其是在國內。2011年屠呦呦獲拉斯克獎時,就曾引發疑問:青蒿素為何沒有拿到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大獎?…[閱讀全文]

“三無”諾貝爾醫學獎
      盡管青蒿素治愈了數以萬計的病人,但屠呦呦的個人努力并沒有充分得到世人認可,尤其是在國內。2011年屠呦呦獲拉斯克獎時,就曾引發疑問:青蒿素為何沒有拿到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大獎?
      在拉斯克獎頒獎期間陪同屠呦呦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瘧疾研究室研究員蘇新專認為,從青蒿到抗瘧藥,各種各樣人的貢獻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獎并沒有頒給整個組織,這是因為“作為一個鼓勵科學發現的獎項,拉斯克獎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發現者”。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個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
      然而,正是這位備受贊譽的藥學家卻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而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閱讀全文]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
中国农村真实BBwBBwBBw,粗大紫红猛烈的贯穿h,粗 大 长 爽 np